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基层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深入思考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的责任与使命。教育的发展不能没有大楼、大师,但是,真正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大爱,大爱是教育发展之魂。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教育事业实现了大投入,大普及。大楼多了,空间大了,条件好了,名教师、名校长也不断涌现,但是总感觉在大楼大师之外,还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教育之魂——大爱。陶行知先生有一段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读着这段话,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今天的教育。在我们把教育的发展更多的投向教育设施、教学设备的投入等等硬件设施改善时,在学校、社会和家庭里,却出现了很多与我们提倡的文化和价值观相悖的现象。这引起我们的反思。所以我认为,教育的发展决不仅仅是硬件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在育人基础上的教书。现代教育除了要有大楼、大馆、大师,更要有大爱。
大爱,体现在每一个教育者在面对学生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这个孩子,还会看到这个孩子的明天和将来——他也许是未来的钱学森、他也许是未来的袁隆平,他还也许是未来的林巧稚或者其他伟大的人。所以,要认识到每个幼稚年轻的生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要对学生充满敬畏。
大爱,体现在每一个教育者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都会即刻警醒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要深知自己承负的是为社会、为家长、更是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培育新的一代,他对每一个孩子都不放弃、不抛弃,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上都会精心在意,在每一个教育的过程中都会兢兢业业。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教育者对学生、对课堂、对事业灌注自己的全部热情。
大爱,更体现在每一个教育者把课堂、学校和学生当做自己人生价值的载体,要把自己的精力、智慧和理想都奉献给自己的学生。当一个教师的眼神时常会追随着孩子们,心里经常装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大脑里常常在思考着如何帮助孩子们成长,自己的生命价值就被增值、放大;心里就会常常被快乐充盈,就会达到一个高尚和幸福的境界。所以我们说,大爱,是一个教师获取职业幸福、事业精进和人生价值的“圣杯”,千千万万个获得“圣杯”的教师故事,始终在感动和召唤着我们。所以,才有了“三个一切”的铿锵誓言: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的学生,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而且从深层次上表达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性和为每一个孩子生命发展关键时期给予帮助和引导的崇高责任;为了学生的一切,倡导了教育从人生的高度和人的未来发展实施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时代精神;一切为了学生,是教育者神圣的职业操守。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勇气远离功利、抵制物欲、纯净心灵……,以自己的一份大爱去影响和培育学生的爱心,让人类的美好情感代代传承。
有了对时代教育的认识高度,才会有热爱教育、投身教育的视野;有了对教育价值观审视和确定的角度,才会有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改变;有了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阶段目标实现的尺度,才能把握住每一个教育的节点,把“大爱”适时、适度、适应个性需要的融汇到每一个孩子生命的成长中,使他们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使他们的成长更加充满灵性。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核心就是爱。教育的真谛在于生命的发展,而促使生命发展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静下心来办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看一所学校有没有实现真正的发展,不只看是否有不断增高的大楼,而是看教师是否有蓬勃的教育激情和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不是看学校有多大本事“优选”学生入学,而是看对所有学生教育是否有信心和勇气;不是看学生得到多少分数,而是看学生成长的过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过程的艺术,只有沉下心来,不急功近利,才能办好教育。教育的发展除了需要经济社会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还要在教育内部从对学校的、校长的、教育质量的等等各方面逐步完善更加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系统,把学校与校长的发展成长纳入科学的轨道。
办学以育人为本,教育以大爱铸就。“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当代教育的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更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高尚。国家对教师待遇的提高,表达了政府对教师的期待。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学子心灵的导航者、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当是爱心和奉献的象征。
大爱铸就现代教育,大爱体现时代教育的价值追求,大爱的传递和互动,大爱创造教学的激情、快乐和创造,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大爱根植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和当代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根植于每一位教师对真理的追求、事业奉献的快乐和育人成就感的幸福。
陶行知先生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一个60多年前的教育者,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感受如此细腻、如此深刻,这是源于陶行知先生真诚博大的爱心和纯洁无暇的童心!崇高、博大和真纯,可以穿越历史,成为一个人类永恒的经典信念。这正是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现代精神元素”!大爱,需要换位思考;大爱,更需要推己及人。只有把学生真正当成了“人”,把学生的发展当成了“本”,才会把教育作为使命和责任。
现代教育的标志是“以人为本”,她充满更多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不要在学生面前做尊严状,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平等,不存在教师的“高人一等”,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心心相印。因此才有爱的无微不至,爱的不由自主,爱的情不自禁: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我们邀约学生(或被学生邀约)去远足郊游、去登山探险;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甚至争论一下印巴核试验的影响、中东和平的前景或世界杯足球赛的风云……
教师真正的尊严,来自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只有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转而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敬畏和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领袖的价值,在于它培养了更多的领袖;教师的价值,在于它培养了更多的教师。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大爱”是对学生自身价值、前途和命运自觉持久的精神关注和高度负责;“大爱”也是国家和人民对教师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标准和要求;“大爱”作为人类社会道德精神的精华,体现了社会对人民教师的精神寄托和永恒愿望。时代呼唤“大爱”、教育需要“大爱”,“大爱”作为时代教育的价值,在我们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大爱,应当成为当今教师的职业追求和人生理想。